企趣

常人解答表象,高手直击本质(一)

发布时间:2022年08月22日
我们需要有大量场景去实践,但每次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,难以一通百通。而且很多时候,我们并不敢拿职业发展去冒险锻炼管理水平。

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确实特别难学。


首先是管理的上下限都特别高。很努力地去管理,结果也不尽如人意,而不那么努力也不会差到哪儿去。


其次是知易行难,怎么说都有道理,但怎么做都做不好。很努力地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地去提高,但效果仍然有限。


最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有大量场景去实践,但每次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,难以一通百通。而且很多时候,我们并不敢拿职业发展去冒险锻炼管理水平。


总结下来,管理易懂难精,很难掌握精髓。那么,少数管理高手和多数普通人,在提升管理能力这件事上,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?


过去10年,我不仅在传统机构经历过职场爬升,也创立了自己的企业,得以换一种视角去观察体会。


在大量的实践后,我发现这个本质的区别是:我们开窍前是遵循常识来做管理的,而常识基本是错误的。


高手则洞察到了精髓,掌握了管理的反常识。




一、为什么管理总是力不从心?


1.认知心态:人是资产,不是成本


常识:人是成本。


反常识:人是资产。



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,“管人”被认为是最大挑战——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。


我经常听到管理者抱怨:感觉每天都在带孩子,真的很想多把时间放在业务上,到底怎么做才能降低管理的成本呢?


越来越多的案例被攻克以后,我意识到,“怎么才能降低管理人的成本”长期困扰管理者的根本原因,并不是我们的管理技巧不好或者经验不够丰富,而是我们对员工这个角色的认知和定位是错误的:在我们过去的管理训练和常识中,都把员工当作成本了。


在封建时代的中国,人被作为严格的约束和管理对象,我们熟悉的户籍制度就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。


在后来的历史沿革中,虽然现代化的组织制度逐渐建立,但这种管理思路仍然被沿用。


比如过去我们把人力资源部叫作人事科,这个部门从命名方式上就能看出它的主要工作显然不是服务人才,而是运用强有力的管理制度约束和管理员工,比如档案管理、离退休管理、职称评级等。


现在,虽然大家开始认可“人力资源”的概念,曾经的“国家人事局”也在数次组织机构改革中逐渐成为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”的一部分,但是管理体系的演进还是太慢了。


比如“996”、军训、惩罚为主的考核标准等,这些将人当作负债以压榨剩余劳动价值为目的的管理手段,还是在不断应用。


所以在探讨如何降低员工管理成本时,必须先纠正“员工是负债”的观念。


从全世界范围看,人是最宝贵的资源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而把“员工当作资源”以后,关键点就变成:如何更有效率地运用资源,而不是先顾虑资源的维护成本。




2.管理心态:活在恐慌区


常识:管理的最佳状态在挑战区。


反常识:管理的最佳状态在恐慌区。



我经历创业以后才明白,在管理进阶之路上,如果将管理心态停留在“挑战”或“舒适”(两者对应的是“能力”和“需求”)这两者的选择上,整个人的发展就局限了。


因为在我们常说的舒适区和挑战区之外,其实还有一个区域,这个区域与能力无关,仿佛存在于能力和需求之上,叫恐慌区。


处在恐慌区的管理者的典型状态是:虽然现在职业发展非常稳定,所管理的团队也在慢慢壮大,但他们总担心经济环境不好,公司突然倒闭了怎么办?有的人刚刚成为熟手,却发现下一批招来的人比自己还优秀;有的人事业有成,却看着一家老小始终难以踏实。


很多人会有这种隐隐的担忧。


这种感受是在能力之外的,它是精神和心态层面的不安全感,既不属于舒适区也不是挑战区。很多人甚至还没意识到有这么个区域,就已经深陷其中了。


那是什么变化导致了恐慌区与前两者的切换呢?


这个边界是认知。


自己能悟到恐慌区的人,往往是在职场上、感情上或是身体上有过“濒死体验”。


这种“濒死体验”帮他们打破了认知的界限,看到了恐慌区。对恐慌来源的认知打开以后,就会捅破认知的界限,你会发现,恐慌区很可能已经存在很久了,这种感觉会让人更恐慌。


恐慌区的根源是随着时间流逝而愈演愈烈的无力感,如果正确对待,它能帮我们从用外力敦促成长切换成将内力作为成长原动力,进而获得持续的成长。


通过跑赢时间来面对恐慌区的方法有两个:


① 有效管理时间颗粒度来压缩时间密度;

② 正确评估日程价值并置换日程来提高时间质量。


当这两点成为你的日常习惯并且你一直处在恐慌区时,你的发展速度就会提到新的高度。在恐慌区的时候,有一句话:“除了死,皆为擦伤。”




3.奋斗心态:奋斗比不过运势,但让我们有选择权


常识:趋势决定绝对高度,奋斗决定相对高度。


反常识:趋势决定绝对高度,奋斗决定趋势选择权。



趋势和奋斗真正的关系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共识的观点是:趋势决定着绝对高度,而奋斗决定着相对高度。


“趋势决定绝对高度”这半句没问题,我在读商学院的时候,老师也分享过一系列很有趣的例子:比尔·盖茨和乔布斯都是1955年出生的,在两人求知欲最强的1975年,他们被同一本杂志《大众机械》石破天惊的首页标题吸引:“个人计算机时代到来”。


看完这篇文章以后,他俩和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,选择跳入时代洪流,进入1980年开始的PC(个人电脑)革命时代。


“石油大王”洛克菲勒、“世界债主”摩根、“钢铁大王”卡耐基都是1835年左右出生的,都在年富力强时迎来1860年的美国铁路革命时代。


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:生逢其时,在时代转折时把自己的全身心赌入时代洪流中。


说到这里,上文那句常识“趋势决定着绝对高度,而奋斗决定着相对高度”,看起来仿佛就更对了。


但这句话有一个默认的前提:无论你怎么奋斗,趋势都会和你绑定,你只不过在趋势中上下波动,趋势绝不会抛弃你。


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了。


真实的社会环境是弱肉强食的,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激烈,你的奋斗与趋势很可能是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,可能你奋斗的方向就错了。


但更可能的是,你在奋斗中被其他奋斗者挤出了趋势,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。


所以这个常识在今天应该修改成:趋势决定着绝对高度,奋斗决定了趋势选择权。




比如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,一个在风口上的公司或行业是无数人眼红的。


因为如果能在正确的趋势之中,你就更容易随风而起,拥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去提高你的管理能力,用更大的试错容忍度获得提升。


那么又回到问题所在,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,你和很多人都在奋斗,都在趋势中。当处于趋势的上行阶段的时候,你凭什么可以分一杯羹呢?当趋势下行,人们想拼命逃离的时候,逃生的人那么多,又凭什么让你先走呢?


35岁以后被公司淘汰的中年程序员的故事,新人进公司以后薪酬倒挂的故事,40岁以上被竞聘淘汰的故事,类似的故事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了太多太多了。


所以,奋斗的目标如果只是相对高度,那你永远是个被动被选择的职场人。当你把奋斗的定位在选择权上的时候,很多管理甚至处事视角和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。


以这个奋斗心态为正确的目标去奋斗,你就会在趋势中拥有更好的选择权与更大的成功概率。


4.战斗心态:从无以弱胜强,用超饱和攻击打必胜之仗


常识:面对绝境,英雄总能以弱胜强创造奇迹。


反常识:秉承压强原则,利用复利锻炼必胜手段才是制胜的关键。



当我们走上管理岗位以后,因为团队、资源和地位的加持,会形成一个“洼地”,我们在中央安稳地待着,就会有很多业务机会和资源自己找上门来,比如战略合作、高人加盟、圈子人脉,就像水会自然流向洼地一样。


时间长了,我们就很容易出现这样一个心态:这些资源这么多,为什么不借助他们的力量武装自己,加上外界力量的杠杆,打一场以弱胜强的仗呢?靠自己一点点积累,多累啊。


有这个想法就是因为我们从小有个常识:英雄人物成名都是靠以弱胜强,赢下不可能赢的战役。


用这种思路在历史上成功的案例很多,比如斯巴达300勇士抵挡10万大军,比如赵子龙七进七出救阿斗,都是以小博大、以弱胜强。


但其实斯巴达300勇士和赵子龙这些案例,都不是单纯地以弱胜强,反而是借助地利和个人能力,创造出了“以自己的多打别人的少”的局面,在局部形成超饱和攻击。


定位关键战场,在局部压上远超需求的资源,进而实现必胜之仗,这才是以弱胜强的幻觉下真正起作用的压强原则。




秉承压强原则实际上就是关注管理中的复利价值。


每个人都很希望一个月里搞一件大事情让业务增速达到30%,但是实际上每天增长1%,日拱一卒,持续精进,一个月的增速也能达到35%。


管理者借助平台和地位优势,不断寻找机会搞一件大事情,这种发展业务的思路其实就是投机——“只见到了贼吃肉,没见贼挨揍”。


那该怎么做,才能不投机并拿到良好的管理结果呢?


① 仔细定义关键战场。

② 保持专注。在关键战场调集或训练远超需求的资源。

③ 咬紧关键战场,持续投入反复迭代,锻炼必杀技能。


通过这种方式,最终用管理中的复利产生长期价值,帮你和团队沉淀下来真正有用的战斗力,攻克一个个有意义的战略高地,而不是想着以弱胜强,借助杠杆的力量一把赢。



欢迎体验企趣,体验中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反馈给我们,我们的金牌客服将第一时间为您服务和解答。
VIP服务热线:400-100-7798

好文|为什么方向只能大致正确,而组织...

常人解答表象,高手直击本质(二)

企趣云激励 · 游戏化员工激励平台

企业微信、钉钉、飞书官方推荐应用,20000家企业都在用

咨询热线 400-100-7798
产品价格 免费试用 预约演示